English

第一个发现沙眼病毒的人——汤飞凡

1999-08-23 来源:光明日报 廉海东 我有话说

编者按:英雄辈出的中国人民以无数壮举构筑了共和国50年的辉煌。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以自己的智慧、勤劳、勇敢创造出非凡的业绩,创造出许许多多“新中国第一”。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刊登“新中国第一”中的人物,以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我们的祖国创造出更多的第一。

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用点眼药水之类的简单办法就可以治疗沙眼,而40多年前,人们对这种病还束手无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时它不仅使全世界1/6的人倍感病痛折磨,在很多地区甚至造成1%以上的人完全失明,10%以上的人视力严重受损。我国的情况就更为严重,解放初期,全国有50%的人患有此病,在上海,这个比例更是高达70%,原因在于人们根本弄不清沙眼病原体是什么,因而防治也就无从谈起。但自从1956年汤飞凡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分离培养成世界第一株沙眼病毒(现称沙眼衣原体)后,沙眼很快就变成了不用人们太多在意的“小病”。

汤飞凡,1897年生于湖南醴陵,在那国家危亡的年代,他很早就确立了医学救国的志向,决心以自己的努力帮助中国人早日洗刷净“东亚病夫”的耻辱。为此他在湘雅医学院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先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哈佛毕业时,导师对他再三挽留,但深深的民族责任感召唤他回到祖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昆明白手起家,重建了当时我国仅有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研究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在艰苦的条件下生产出了大批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疫苗和血清,这些药品不仅被送到了包括解放区在内的中国广大地区,也为太平洋战区的英、美盟军所采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全国解放前,英国、美国好几所大学邀他偕夫人前去工作,并许以优厚待遇。在上飞机前,他焦虑地告诉妻子:“我是炎黄子孙,为外国人作事精神不愉快,我要为祖国服务。”他得到了妻子何琏———国民党高级将领何键女儿的支持,机票顿时成了碎屑。

新中国建立后,汤飞凡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发展科学事业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在党和政府的热情鼓励与支持下,他于1954年开始了分离培养沙眼病原体的研究工作。汤飞凡先是考虑到与沙眼病原体在生态学上十分相似的性病淋巴肉芽肿(LGV)可以在小鼠脑内生长繁殖的事实,根据凡生物学分类上接近的微生物均可能存在某种共性的自然规律,开始了他的试验。但将沙眼病人材料种入不同年龄的上千只小鼠脑后,结果却全部呈阴性。汤飞凡没有因此而气馁。根据同样的规律和LGV可以在鸡胚卵黄囊中成长的事实,他决定接种鸡胚,分离病毒。但接种鸡胚,分离病毒首先必需处理存在于沙眼标本中的杂菌,杂菌不除,病毒就无法生长。病毒学上抑制杂菌的常规方法是在标本中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可青霉素与链霉素是否对沙眼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却不得而知。在此情况下,汤飞凡要求试验人员尽量避免和减少抗生素的用量和它们与沙眼病毒的接触时间。遵照这一指示,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试验人员分离出了世界第一株沙眼病毒。而汤飞凡认为,从几十个沙眼病毒标本中只分离出一株病毒,有一定偶然性。为此他要求迅速作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证明链霉素对沙眼病毒无抑制作用。汤飞凡由此决定用大剂量链霉素继续试验,结果连续分离出了许多病毒。在分离出几株沙眼病毒后,已经看到了感染鸡胚的规则死亡,感染卵黄膜中也可以查到包涵体和散在病毒颗粒,而且病毒还可以在鸡胚中连续传代并可冻干保存。一般说来,这些已足以确认已经分离到沙眼病毒,但汤飞凡治学态度严谨,他毅然决定把鸡胚培养出来的沙眼病毒以很高浓度种入自己眼中,数天后他的眼睛出现了严重的炎症反应,产生了典型的沙眼症状,他从自己的眼结膜材料中查到了包涵体,并重新分离到沙眼病毒,至此汤飞凡才确认试验获得了成功。

汤飞凡不幸于1958年逝世,但他在沙眼病原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1年国际防治沙眼组织对他的功绩予以追认并授予他沙眼金质奖章。科技史权威李约瑟爵士称赞他是“全人类的朋友”、“杰出的科学公仆”。

图为汤飞凡(中)生前工作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